當天上午和同事琇琇要到嘉義上課,約好在新化一起去新市搭火車
因為不確定玉井到新化的客運時間
搭了6:30的車,比約定的時間提早到了
就到附近的老街走走看看
老街、古蹟對我有莫名的吸引力
傳統建築的美和現代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我喜歡傳統建築中各個部位、雕飾都有它特殊的寓意
細細品味,可以了解古人對生活的態度、對後代的期許
像是花果瓜藤,象徵著子孫綿延;姓氏則載明著主人的姓氏
老鷹希望家人都能展翅高飛;各種標語則是對後人的勉勵...
新化老街位於新化鎮中正路,於日據時期完工
一度因道路拓寬面臨拆除的危機
在地方文史工作者強烈的抗爭及學者的倡議下才得以保全
可以發現在東西兩側的建築呈現不同的風格
東側為大正巴洛克式,立面浮雕裝飾繁複華麗
西側為昭和現代主義式,講究整體對稱的協調美感
東側建築華麗的立面和山牆
.jpg)
.jpg)
西側建築相較之下較為樸實,呈現簡潔對稱之美
.jpg)
.jpg)
.jpg)
新化鎮古稱「大目降」,原是平埔疾西拉雅族社址
也是荷據時期最早接受教化的地方
明末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取新歸化番社之意,劃歸為承天府轄境「感化里」
清康熙年間大批福建泉州移民從台南安平登陸後
沿台江內海直溯新港溪(今許縣溪)至洋仔港一帶從事拓墾
便捷的水路交通吸引人前來開發,使新化迅速發展成當地重要的聚落
日治時期,實施市區改正
除將原寬度不及六公尺的中正路拓寬為十二公尺外
並將街道兩側房屋分為東西兩段
鼓勵當地富戶拆掉老舊房屋,改建為兩層樓的洋樓
率先響應的為西側的林家,以紅磚和海石子交互運用的新式手法
將面向街區的店鋪空間伸展得極為開闊
四周的磚牆亭柱和窗前花台,均採用前所未見的精緻裝飾
樓頂山牆還有變化多端的繁複雕飾,造型新穎氣派
其他西側的住戶也紛紛起而效尤
因此整條西側的建築皆呈現巴洛克式的華麗風格
但東側的居民對此風以冷處理對應之,遲遲沒有付諸行動
使得中正路東西兩側出現了新舊對峙的不協調景觀
昭和十二年,日人以貸款方式強制東側居民拆除舊屋
改建為同一款式的洋樓
因為建築年代不同及資金較少的情形下
東側建築顯得較簡單,注重對稱協調的美感
短短15分鐘走一趟下來,發現150公尺的街上有好幾家診所、藥局
可以想見在那個時代這裡是醫療資源的集中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